优化中心城区快速路网规划布局,构建以常规公交为主体、共享交通为特色的绿色出行体系,推动慢行系统和无障碍设施全覆盖。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方面,建成2个合计年处置能力33万吨/年工业固体废物填埋场,另有1500吨/日工业固体废物焚烧处置项目将建成投运。近年来,苏州持续开展清废行动,积极探索和实践固体废物无害化、减量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加快危险废物处理处置项目建设步伐,固体废物污染处置及利用水平显著提升,成功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国家第二批低碳试点城市等多个国家级试点示范,构建起循环经济体系,为建设高质量发展城市提供了坚强保障。
开展无废城市建设是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美丽苏州的重要举措,苏州将不断提升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理能力和资源化利用水平,为美丽苏州建设筑牢绿色基底。十三五期间,苏州市全面提升处置能力,将固体废物处置能力建设作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全面推进项目落地。危险废物方面,苏州市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能力达34.7万吨/年,危险废物综合利用能力达227.3万吨/年,在满足实际需求的同时,处置价格也更趋合理。无废城市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也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由村民(居民)收存的厨余垃圾,应投放至厨余垃圾收集点,由服务企业统一收运至厨余垃圾末端处理设施进行处理。
根据治理要求,全省将完善户集中投放、市场化收运、县镇村监督、市县镇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因地制宜探索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新模式。杜绝先分后混、混收混处等现象今后,安徽将把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年度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对于具备条件的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场所还要求逐步向社会开放,接受社会监督。任勇说,新污染物具有持久性和生物累积性,即使以低剂量排放到环境中,也可能会危害环境、生物和人体的健康。
治理重在筛、评、控和禁、减、治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生态环境部会同国家发改委等13个部门正在研究制定《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新污染物新在哪?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相对于大家熟知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PM2.5等常规污染物而言。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也提出,到2025年,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能力明显增强。即通过对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筛查和评估,筛评出需要重点管控的新污染物,然后对重点新污染物实行全过程管控,包括对生产使用的源头禁限、过程减排、末端治理等。
在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行动中,已淘汰了20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新污染物特征决定其治理难度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加强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
任勇说,开展新污染物治理是污染防治攻坚战向纵深推进的必然结果,是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内在要求。这四类被界定为新污染物,前提是排放到环境中。我国是化学物质生产使用大国,生产和使用的化学物质有数万种,每年还新增上千种新化学物质。例如2021年,共批准登记564种新化学物质,提出500多项环境风险控制措施。
治理的总体思路概括为筛、评、控和禁、减、治。任勇说,新污染物治理之所以难,在于其所具有的五大特征,即危害比较严重、风险比较隐蔽、环境持久性、来源广泛性和治理复杂性。新污染物涉及行业众多,产业链长,替代品和替代技术研发较难,需要多部门跨领域协同治理,实施全生命周期环境风险管控。3月30日,在生态环境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司司长任勇说,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环境风险管理角度看,新污染物是指具有生物毒性、环境持久性、生物累积性等特征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对生态环境或人体健康存在较大风险,但尚未纳入环境管理或现有管理措施不足。
新污染物治理已成为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重点。持续开展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登记,加强源头准入管理,防范具有不合理环境风险的新化学物质进入经济社会活动和生态环境
古特雷斯提出,要力争实现1.5摄氏度以内的升温控制目标,需要加快淘汰煤炭等化石燃料。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极端高温、强降水、干旱等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正在增加,未来跨行业、跨区域的复合型气候变化风险将增多。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日前也再次强调,全球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已上升1.2摄氏度,气候灾难迫使3000万人逃离家园。联合国机构呼吁,各国必须加强应对力度,加速减少碳排放,减缓全球升温步伐,提高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世界气象组织相关报告显示,在过去50年间,全球报告的1.1万多起灾害与天气、气候和水带来的危害相关。提高气候适应能力气候变化的紧迫性和复杂性要求各方迅速采取行动。中心城市可以通过资金、商品的流动带动周边的郊区与农村地区,使其拥有更强的气候适应能力。第一工作组关注气候变化的自然科学基础,第二工作组关注气候变化的影响、适应性和脆弱性,第三工作组关注减缓气候变化。
他呼吁全球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避免梦游般浑浑噩噩地走向气候灾难。到2050年,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气候变化可能导致地区国家国内生产总值损失3%,对气候适应和复原力提出严峻挑战。
同时,城市建设也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机遇,通过发展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供应、可持续交通等,不仅能减少碳排放,还可以助力建设更为包容和公平的社会。非盟农业、农村发展、蓝色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委员若泽法萨科表示,气候变化加剧导致各种灾害频发,给非洲经济、生态和社会系统造成破坏,严重阻碍地区发展。
他还敦促建立全新的、简化的资格审查制度,并增加适应性和复原力的投资。古特雷斯强调,发达国家必须兑现2022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的气候融资承诺。
世界气象组织去年10月发布的报告指出,由于全球平均气温持续上升,地区天气更加极端,降水特性不断变化,非洲粮食安全、贫困和流离失所等问题日益严重,经济社会和健康危机进一步加剧。城市是气候变化风险影响的关注热点。报告指出,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正给自然界造成危险而广泛的破坏,影响着全球数十亿人的生活。核心阅读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重大影响。
在亚洲,与天气、气候和水有关的灾害占到世界气象组织报告全球数量的31%。报告建议,未来10年,进行长期规划和加速气候行动的实施对于缩小差距至关重要。
报告显示,随着公众和政府部门对于气候影响和风险的认识不断提高,至少170个国家、地区和众多城市已经将适应方案纳入气候政策和政府规划。此次发布的是第二工作组报告。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前执行秘书克里斯蒂娜菲格雷斯表示:IPCC报告为全球气候危机敲响了警钟,让我们清醒面对现实全球减排力度不足,最终将给世界各地的公共健康、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破坏性影响。IPCC第二工作组联合主席德布拉罗伯茨认为,城市化进程推进与气候变化将带来复合风险,尤其是对于规划不善、贫困和失业率较高、缺乏基本服务的城市而言,气候变化将带来更多挑战。
气候变化影响巨大IPCC每6至7年发布一次关于气候变化的综合报告,目前是第六次发布评估报告,其中包括3个工作组报告。人类坐在一条命运与共的大船上,地球上没有任何地区可以免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必须协同应对,不能错过稍纵即逝的机会。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日前,多名气象学家观测发现,南北极地区均出现极端高温天气,部分地区气温比往年同期水平高三四十摄氏度。报告也提醒我们,人类有能力扭转现状我们可以通过减少排放、投资气候适应,来减少或避免极端天气事件、饥荒、健康问题等负面影响的出现。
实施公正和可持续的能源转型。IPCC第二工作组联合主席汉斯奥托波特纳强调:气候变化是对人类福祉和地球健康的威胁。
到2030年,如不采取适当应对措施,非洲将有多达1.18亿极端贫困人口。报告强调,全球升温即使暂时超过1.5摄氏度也会造成额外的严重影响,有些极地、高山和沿海生态系统也将面临不可逆转的损害。
同时,大多数适应措施都是零散和小规模的,且重视近期风险超过长期风险,重视计划超过实施,按照目前的规划执行速度,适应差距还将继续扩大。报告显示,因气候变化,全球在粮食和水安全问题上面临越来越多挑战,非洲、亚洲、拉美、小岛屿以及北极等地区受气候变化影响更加严重。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